資管新規落地一年有余,大資管行業發生了諸多變化。
8月17日,原證監會主席肖鋼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的研究報告發布會上總結到,“金融脫實向虛的現象得到明顯遏制,同業借貸,銀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債權,同業理財等規模都在下降。信貸結構優化,特別是表內信貸得到調整優化,中小微企業貸款明顯增多。解決期限錯配和剛性兌付初見成效,凈值型產品發行規模上升,理財產品的平均投資期限在拉長?!?/span>
不過,他認為,在執行節奏和力度把握上也有陣痛。這主要表現在去年以來到今年上半年,整個信用環境趨緊,特別是2018年下半年社會融資總額驟降,直接對基建投資、經濟穩定增長造成了影響,進而又對整個金融市場帶來了波動。
此外,過去幾年民營企業、中小企業融資大多是通過信托貸款、委托貸款等渠道,資管新規切斷了這類資金來源以后,使得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再次凸顯出來。
進入2019年,負面影響仍在繼續。比如信用債方面,今年以來民企信用債違約現象仍時有發生。數據顯示,AA+及以下的信用債的凈融資額在4月份為1200億元,5、6月份就下滑到300億元,7月份進一步下滑為負值。
肖鋼表示,我國金融體系以銀行為主導,未來資管行業仍然會以銀行為主導,因為大銀行有國家信用做背書,且客戶基礎、獲取資金的能力等都是其他金融機構難以比擬的。
正因為如此,銀行理財子公司對資管行業的發展就更加重要?,F在確實存在監管套利的問題,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公募基金、信托等在產品發行、投資方向、運作模式、信息披露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別。隨著資管行業的進一步開放,在市場競爭下如何消除監管套利顯得越來越重要。當前,迫切需要對大資管行業中各類機構的行為出來統一的規則,進行統一執法,以消除和減少監管套利,提升監管水平。
由于銀行的老資產存量過大,特別是非標資產存量過大,按原定的過渡期壓降,不現實也不可行。當前銀行的非保本理財規模還有22萬億元,靠凈值型產品籌集的資金去對接老資產不可行,“非標”轉“標”也不現實,建議由銀行的資產管理部門繼續經營管理老資產,逐步壓降。并且,要實行“一行一策”,防止一刀切。而理財子公司一開始就按資管新規來運作,嚴格進行信息披露,要把老產品和新成立的理財子公司的新產品嚴格區分開來。
對于理好資管產品簡單透明和結構分層的關系,肖鋼稱,堅持糾正資金空轉和脫實向虛、遏制過于復雜結構產品的發展,這一點是明確的。要解決這一問題,就要從三個根源入手。
首先是消除監管套利,在分業監管的環境下,金融機構為了逃避監管,千方百計做出一些結構復雜的產品,所以要根治這個問題,就要從消除監管套利入手。其次是控制杠桿,金融機構加杠桿的目的是薄利多銷,以量補價,高度地依賴市場流動性。因此,控制杠桿、減少金融機構對杠桿的過度依賴,是遏制復雜結構產品的根本性措施。再次要縮短資金傳導鏈條。從央行到一級交易商,大銀行通過同業市場再到中小銀行,中小銀行再傳導到非銀行金融機構,資金的傳導鏈條很長,既抬高了資金成本,又不利于貨幣政策有效傳導,還助長了產品的復雜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