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幾年高速發展的“供應鏈金融”,是企業“線”融資。由中企云鏈引領的“產融互聯網”的模式,正將企業融資帶入新時代“面”融資。在這背后更是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深刻變革。在行業發展的歷史時刻,《貿易金融》記者采訪了中企云鏈管理團隊,他們從多年市場實踐出發,對產融互聯網進行深度解讀。產融深度整合:“產融互聯網”破局供應鏈金融確權難題中企云鏈董事長劉江首次提出“產融互聯網”概念,他指出“產融互聯網”是以企業為用戶,以產業鏈條上的各種交易場景為應用形式,通過基于產業邏輯設計的金融產品,打破各個產業鏈條邊界,從全產業鏈角度資源整合和價值鏈優化,從而降低整個社會生產運營成本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,為企業創造全新的體驗和社會價值,最終達到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。“產融互聯網”基于互聯網技術和生態,實現產業端和資金端的高效融通,實現信用價值化,最終助力實體經濟。在金融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,“產融互聯網”業務的創新發展,是中國產融結合、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必經之路?!爱a融互聯網”打破了傳統供應鏈金融的金融視角,從產業角度為企業提供低成本融資。傳統供應鏈金融行業中,大企業確權難一直是掣肘。而現在,金融科技的進步為確權難提供了解決方案,中企云鏈獨家核心產品“云信”,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,打造標準化確權憑證,變被動確權為主動確權,有效盤活銀行等金融機構給予核心企業的授信。也正是這一產品的出現,為“產融互聯網”的發展打開了全新的想象空間。創造全新時代:“產融互聯網”解決B端互聯網兩大天然壁壘現在,市場普遍認為,消費互聯網經過20年的發展已觸及天花板,自2015年開始,產業互聯網成為新的高速增長點。由于產業領域的互聯網化相對更專業,需要更加深入的積累和研究,因此產業互聯網更多是根據不同產業鏈劃分的垂直平臺。但對比消費互聯網行業發展路徑不難發現,現在的產業互聯網要打造出如“BAT”的行業“巨頭”,還要打破兩大天然壁壘:不同產業互聯網間的行業壁壘、企業加入綜合型互聯網存在高“門檻”。也就是說,企業必須有足夠的動力去加入平臺,而平臺必須有國家級的公信力背景和安全技術。在談到中企云鏈如何解決這一行業難題,中企云鏈高級副總裁劉長波告訴記者,云鏈通過覆蓋全國的O2O線下服務以及“產融互聯網”入口類金融產品,解決確權難題,讓平臺企業享受到規模效應紅利。同時,中企云鏈有非常強的公信力,目前在全國范圍內,對接各級國資委、發改委、工信部、財政部、央行、銀保監會等各政府機構共40家。可以看到,“產融互聯網”是互聯網經濟產物,是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進一步發展的成果,它打破了產業互聯網之間的行業壁壘,解決了企業參與綜合平臺一系列難題。同時,平臺上產生的規模效應給社會節約了大量的資源。眾所周知,產融結合的水平代表了社會資源有效配置的水平。與世界先進企業相比,我國企業的產融結合發展較慢。因此,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之一,是加快推動產業金融創新與發展。“由于中企云鏈的基因,深知產業的痛點,更了解產業的需求?!敝衅笤奇湼呒壐笨偛脧埧嘶郾硎?,基于此中企云鏈在“產融互聯網”上能做到重塑產業鏈中的交易鏈、物流鏈、服務鏈、資金鏈以及價值鏈。張克慧對記者表示,“供應鏈金融”是在以金融的視角進行產業鏈融資,屬于金融的分支,并沒有深入到產業底層邏輯。財務是企業內生產物,但是更多金融機構只是用作風控的評價標準。而中企云鏈的“產融互聯網”通過產融產品,把財務視角的重要性凸顯出來,真正應用到企業融資里去。以中企云鏈打造的“云租”為例,其深入融合到工程機械設備租賃場景中,搭建“人機通話渠道”,同時結合供應鏈金融服務,構建起涵蓋建筑施工企業、設備供應商、資金方的“供應鏈與金融的生態體系”。同時,中企云鏈還推出了云證、云單、云簽、云保等多款產品和服務,以場景為入口,實現在風險可控前提下資金“精準滴灌”的可能。深耕行業多年,中企云鏈憑借著雄厚的技術能力,深度圍繞供應鏈眾多參與者的需求,以場景切入,持續為核心企業、中小微企業和生態伙伴打造出場景產品矩陣,為產業鏈伙伴打造起產融發展的全新生態。金融科技賦能:技術創新是“產融互聯網”重要競爭能力劉江認為,正是技術的飛速發展催生了“產融互聯網”,金融與科技的有機結合,通過技術為用戶提供無處不在的、內嵌金融服務。過去只在銀行柜臺才能完成的金融服務逐漸前移,即直接觸發并完整結束于產業交易場景中。作為國內領先的產業金融科技公司,中企云鏈一直致力于為產業鏈伙伴提供基于iABCD(物聯網、AI、區塊鏈、云計算、大數據)等技術高度融合的綜合型金融科技服務。中企云鏈的金融科技能力的輸出,包括了SaaS中間件、云簽、云存證??萍寄芰敵鰧⑹俏磥碇衅笤奇溨饕偁幠芰χ?。“產融互聯網中風控反而變得更加簡單和安全?!眲⒔硎?,在中企云鏈平臺上,通過場景為切口,所有的交易都以真實貿易背景為基礎,有效的打破了信息不對稱。劉江介紹,相較于傳統供應鏈金融業務,云鏈平臺上有多種數據證明中小企業的償債能力,比如宏觀、行業數據,還有企業可積累可溯源的稅收、合同、水電費用、三張財務報表包括資產、員工工資數據等等。同時,通過iABCD技術矩陣可實現身份驗證、風險預警、動態監控、交易驗證等金融業務全流程的智能化,實現風控前移。把握未來經濟:“產融互聯網”將從群雄逐鹿走向巨頭爭雄 “現在,無處不在的移動支付,極大促進了個人消費的便捷。未來,無處不在的供應鏈金融,也將極大促進產業鏈上結算的便捷?!痹谡f到“產融互聯網”發展方向時,劉江表示,“產融互聯網”將金融服務融合到企業產銷場景中,提供隨時、隨身、有溫度的金融服務。參考消費互聯網的發展路徑不難發現,“產融互聯網”的紅利也將出現規模效應。劉江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,云鏈平臺大型核心企業相當于微博中的“頂級流量大咖”,可以吸引眾多“粉絲”中小企業加入平臺,并形成互相影響良性循環。這也是頭部市場和長尾市場相互賦能、相互征信的過程。中企云鏈的發展也正是遵循了這樣的邏輯。自2015年上線至今,中企云鏈上線核心企業近1000家,帶動產業鏈上中小企業上線近60000家。這個數量和消費互聯網上千萬級別的用戶數量或許有很大差距,但這些企業動輒以萬億為單位計算的體量,蘊含巨大的可能。據了解,截止2020年6月底,已有近30家銀行與中企云鏈實現系統直連,超過50家銀行達成全面合作。實現“云信”確權近1600億元,為中小企業實現保理融資近1000億元,累計清理企業三角債超4700億元。而這些,也僅僅是“產融互聯網”的起步。劉長波認為,當下的經濟環境,正是“產融互聯網”的風口。因為在各種內外部壓力下,中國經濟必須走向精細制造和極致高效的內部循環,其關鍵在于資金高速周轉,這也是產融結合的核心價值所在??梢灶A見,類似現在消費互聯網,未來的“產融互聯網”將形成少數幾家巨頭并存的市場格局。下一步,中企云鏈依托強大技術實力,推出更多產品,貫穿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,發揮平臺優勢,以產業為基礎,以金融科技為動能的全新生態模式——產融互聯網大生態。